35个名字,上海皮影守护人的故事

2020-07-23 来源:爱上公益

  倘若走在桂平路的街道上,规制的商铺形式,两旁的绿荫勾勒出了美丽的康健街道的缩影。再往小路深入,锣鼓声便喧声入耳,婉转悠扬的曲调与上海本地话相互承接,细细聆听时不时还带着一两句调侃,这正在演出的便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康健桂林皮影。

  这一起源于两千年前汉时的古老艺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艺术。而皮影不只是高台之上王族贵侯的戏剧,也不只是高深雅致的“阳春白雪”,它更是存在于寻常巷陌,滋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是的,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支历经百年岁月,从光绪年间流传至今的戏班——康健桂林皮影戏班,也是上海唯一一支唱、念、白、做俱全的皮影剧团,而能够演出皮影连本戏的也更是仅此一处。

  或许你会惊讶,这些白发苍苍脊背有些佝偻着的老爷爷们是如此灵活地在戏台前舞动着百万雄兵。就是他们奏响镲钹抹挑琵琶,让锣鼓声震天,让伴奏曲悠扬,就是他们宛若青年般唱响那词文,宛若将士般诉诸衷肠。可转过头才发现,这支有着11位皮影剧团成员,年龄之和超过800岁的戏班已是迟暮。

  如今,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多的人只能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寻找一些慰藉,真正去沉下心来做些什么的人似乎越来越少。桂林皮影戏班所面临的正是如此的困境——桂林皮影的传承人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如今的年轻人或许有些兴趣却也大多不愿意投身其中。

  这古老的技艺已逐渐失去了土壤的滋养,方寸戏台正慢慢消逝在繁华都市的喧嚣之中。如今,用数字影像记录下皮影这一古老的艺术,让千年光影得以永续,留住时代的记忆,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新契机。

  为了留存这项蕴含着丰富海派文化的古老技艺,我们将康健桂林皮影数字化工程作为了皮影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今回望康健桂林皮影数字化工作的点点滴滴——从初时剧本选择、拍摄设计、甄选场地、搭建戏台、机位设置,到拍摄中安排老艺人们的作息、及时修正遇到的问题,再到后期剪辑、旁白文字录入校对和再修正。看似常规的工作流程,而其中许多工作都是前人未曾经历的,挑战和困难不言而喻——这之中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字幕录入工作。虽然留存的剧目也能找寻到书本的辅证,但老艺人们口中所述的内容却是经过改编和再创作,所呈现出的内容和历史中留下来的文献片段已大相径庭,没有文字只有口述,这也意味着所有的后期字幕工作都要从零开始。加之戏班运用了与上海话差异明显的本地话来演唱,存在着许多的俗语、字音的偏正、对话的重叠,这些都成了字幕录入工作的巨大难题。

  工作开展伊始,每天只能录入半集的速度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无力感,似乎这已经是一项无法完成的工作。但大家没有轻言放弃,在开了不知道多次总结会和头脑风暴之后,录入小组总算找到了解决方案。于是我们开始熟悉剧本背景后重新调整了剧本录入的工作方式。工作小组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先行记录剧本。逐字逐句记录的同时,再与传承人进行反复的核对校准。这之中,每一个字句都是时间、耐心和努力所堆砌的。经过了长达数月冗长而繁复的工作,康健桂林皮影工程终于圆满完成。回望过去那么多通宵达旦,那么多挣扎与坚持,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这个时代里的一抹光影印记。

  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在皮影数字化留存中付出努力的每一个人。

  感谢传承人不辞辛劳的一路陪伴!感谢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我们一一记录下了参与其中的每一个名字,他们涉及到调查、文案、项目设计、拍摄设计、专家顾问、制片、导演、摄像、后期、传承人、乐队、场记、灯光、录入、校对、工作助理、后勤等等,总计35人。

  看,那台后旋转着手腕的老艺人们,那荧幕上摇曳着的光与影,正与我们诉说着皮影的前世今生……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不管封尘了多少往事,也不管吹散了多少烟尘,皮影跃动的光影将再也不会熄灭。

  我们将铭记,这是来自35个名字的守护!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